太阳能充电系统,其实就是一个融停车间和充电间于一体的场所。
随着国内分布式政策的逐步完善,已经具有稳定项目运营的先行者更易获取银行等金融资金支持。第二,制造板块可适应行业高低变化这一现象。
从国际市场看,当前国际社会对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日益重视,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全球的一致行动。该领域几起几落,这一次的发展跟前面几次都有很大的不同。华君控股未来的光伏组件总销售量将达到1吉瓦,而投运电站规模则指向了500兆瓦左右,这也使得国内一线光伏企业的阵营中再添新军。在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下行、光伏产业整体发生调整后,近几年已经逐步恢复元气,华君控股进入光伏产业恰逢其时。按照华君控股的判断,今年第四季度各大公司的业绩都会不错,而华君控股的产品下线后,其高技术、高质量、把关严格的产品将会在市场上广受青睐。
宽敞的厂房通道、一片片已制成组件的绿色光伏产品正在整体划一地排队接受检验。据了解,十三五的光伏装机目标初定1.5亿千瓦,以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占比15%的目标。有关部门仍应积极关注产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相关产业政策以促进光伏产业的协调发展。
它是指政府与私人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或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以特许协议为基础,双方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达到比单独行动更好的结果。根据以上几个指标,建立并完善国内的光伏发电项目评级体系,根据评级结果施行不同程度的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但是,任何一项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都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另外,税制设计中并没有考虑到煤炭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评级的推广及应用不仅可以提高财政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可以引导光伏产业更加注重最终的并网发电成果,扩大光伏产品的国内需求,推进产业结构升级。3.2、增加传统能源使用成本传统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但因其不可再生性和高污染性的特点,未来必将被清洁能源所替代。
只有开放国内光伏市场,才能消化过剩太阳能电池组件等产品,调整产业结构,走出需求不足的困境。这需要决策者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政策本身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干预的范围,只有结合当前产业发展情况,因地制宜,才能使得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真正达到所预期的效果。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各项利好政策的出台,太阳能产业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1.3、加大光伏产业融资支持以调整产业结构光伏产业结构性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上下游发展初期资金需求量较大,并不能仅仅依靠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才支持上下游企业的发展。
在技术要求较高的多晶硅提纯、太阳能组件生产设备的制造等方面严重依赖进口,导致国内光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为了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缓解我国资源紧缺的压力,自1984年起,我国开始征收以各种应税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资源税。政策执行后,有关部门应紧密关注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的变化,适时对电价补贴金额进行调整。另外,太阳能由于其自身的间歇性和随机性导致光伏并网问题尚未克服,强制并网给电力企业带来一定的困扰,决策者应考虑给予光伏产业的相关利益方一定的补偿,鼓励电网及传统发电企业发展智能电网和储能技术,积极接纳太阳能光伏发电。
其次,大力支持光伏企业独立研发高新技术,给予光伏企业的技术研究项目一定的财政补贴,从而引导国内光伏企业摒弃单纯的劳动加工生产模式,转而投入技术创新。光伏产业发展最终目的是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应用于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我国的光伏产业己经度过发展初期进入调整期,结构性失调问题严重,因此,财政税收政策应专注于最终消费市场的打开,而不仅仅是限于光伏项目的前期补贴。
其中,完善细化资源税、建立推进碳交易市场是两种提高传统能源使用成本较为可行的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规模的扩张,未来多晶硅提纯和光伏发电成本会有所降低,因此可以考虑在未来几年内对上游原材料生产企业和下游光伏发电企业或个人实行一定的所得税优惠措施,促进光伏产业的协调发展。
2.2、加强对高技术性光伏企业的税收优惠税收优惠政策是加大对高技术性光伏企业扶持、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为人类创造洁净的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根据产业发展的时期不同,在一定期限内调低高技术性光伏企业的增值税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体现税负的公平性。在战略产业层面,将发展智能电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建立合理的引导机制、实现利益关联方的共赢发展,从而使得智能电网建设与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协调发展。我国在施行财税政策促进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汲取金太阳项目工程的经验,根据光伏发电项目评级进行补贴和优惠。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相关法律架构约定,各国可以通过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排放交易三种减排机制进行碳交易。
债务风险是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初始债务结构、偿债条件和要求、项目资金流情况等的评定。两种税制的推行必然对传统的电力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上行压力,加大部分用电大户的经济负担,因此,资源税的变革和碳税的开征需要循序渐进,同时在征收过程中考虑用电对象的不同,对商用和家用有所区分,尽可能减少负面影响,达到税负公平有效。
政府部门应加强专项调查力度,定期开展项目审计抽查工作,保证补贴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的使用得当。所得税是对国内企业或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个人以其生产经营所得为课税对象进行征收的。
通过信贷担保方式,政府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利用杠杆撬动更多资金投入到光伏产业建设中,扩大太阳能光伏发电规模,产生规模效应。同时,政府通过贴息贷款方式对借贷的上下游光伏企业进行扶持,通过项目审批确定贴息对象,减轻光伏企业因贷款而产生的利息负担,缓解光伏企业在研发及设备建设中所面临的资金压力,有效推动光伏产业的迅速扩张和发展。
因此,应加大对产业链两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碳交易是为促进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一种市场机制,即将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买卖,从而形成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国家可以通过财政税收政策,统筹各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对该产业发展的短板和技术薄弱点进行深入探讨研究,争取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从而均衡产业链整体发展,提高国内光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政府应创新政策思路,积极拓宽原材料企业和光伏发电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1.2、以度电补贴为主推动产业链下游发展由于外国政府纷纷削减对光伏产业的补贴额度,欧美各国对我国光伏产品不断进行反倾销,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阻力日益加大,产业结构失调问题越来越显著。结合目前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现状,有必要对技术密集环节进行一定的税收优惠。
供应风险是对太阳辐射变化及能源项目发电质量的衡量。利用财政政策对光伏产业进行技术性支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光伏产业的上游和下游属于技术密集环节,中游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则属于劳动密集环节。我国的财政政策应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调整,改变以往的补贴产业链前端的做法,由初始投资补贴逐渐转为度电补贴为主,完善以需求为导向型的财政政策,以需求带动生产,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四、财税政策实施应注意的问题4.1、完善并推广光伏发电项目评级体系光伏发电项目评级是针对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伊始到投产发电的整个过程中的追踪调查,根据各个项目指标评定项目发电效率和等级。煤炭资源税改革落到实处将有效地提高火力发电成本,促进国内电力资源格局的革新,为太阳能光伏发电提供新的发展机遇。通过财政支持,加大培养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的优秀人才,建立健全光伏产品研发和应用的人才培养体系,调动各层次的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与教育,重视理论基础普及、技术研究和实践能力,提高光伏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目前,光伏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困境,去产能化、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大规模并网应用都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仍然处于成长期,根据产业结构失调的现状应逐步细化税收优惠的企业范围,着力对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施行一定的优惠政策。近两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各项政策,旨在重振进入低迷期的光伏产业。
发挥政府采购作用是对产业发展最有效的激励手段。除此之外,将高技术性光伏企业所缴纳的税收进行归集,建立光伏产业研发和扶持基金,以扶持光伏产业技术创新的形式返还给高技术性光伏企业,从而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降低原材料企业和光伏发电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国内光伏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避免补贴款一次到位或直接初始补贴,导致光伏产业发展忽视最终的并网发电效果。政府亦可考虑通过信贷担保和贴息的方式促进光伏产业发展。